主辦單位: 澳門理工學院
Main Organiser --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協辦單位 -- 亞太教育質量保障組織
Co-organiser --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Q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processes aimed 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hance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social media and their impact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高等院校人文學科推動“服務學習”模式(Service-learning)及評估:
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通識文憑課程為例
今天香港官立及私立高等院校開辦已是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不少高等院校多在三年級下學期或四年級下學期,為學生開辦“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科目,此科教學模式設計主要採用“社區服務為本課程”(Community-based Instruction Program),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通識文憑課程(Certificate in the Liberal Studies))也設“服務學習”科,既安排修讀學生,往商業機構、中學、志願服務機構、進行“服務學習”,又結合“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的教學方法,教導修讀此課程學生,進行訪問、編輯及蒐集資料學習模式。不少學者指出安排人文學科學生進行“服務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缺乏商業網絡,但筆者開辦此課程已近四年,經評估後,得知修讀此科的人文學科學生,雖未如社工學系、商業系及新聞系的學生接受專業訓練,表面上看來,人文學科學生未能把訪問處理善美,其實,人文學科的學生的口語表達及書寫能力,應酬社交能力,網羅資料能力均強於社工及商業系同學。同時,也感到學生完成「服務學習」科目,獲益良多。而且,在學生、高等院校及提供學習機構的機構也受惠。其一,學生方面:使學生可以在未就業前,了解商業發展、現實社會運作情況、待人接物應守禮儀,優化學生解決困難(problem based learning)能力,日常應對的能力,部份學生可以引證所學,協助部份學生了解自己性格與行業的配合情況,了解自己工作能力限制和有待改善的地方;其二,高等院校方面:加強高等院校在社會知名度、社會責任、大學與高等院校的聯繫,有利校方動員社會資源,發揮了教育直接參與日常生活(education that occurs as a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events of everyday life)的成效;其三,提供“服務學習”的機構,特別是志願機構也可以有一批青年人協助處理事務,而商業機構也藉此了解現時青年人的工作態度及其思想,也可作為未來聘請人才的參考。是次研究以香港樹仁大學通識文憑課程開辦“服務學習”科目為例,說明籌辦是次科目的準備工作,學生應有的態度及準備,領導及任教此科教員的角色及責任,校外夥伴機構的角色及責任,院校與夥伴機構合作對學生成績評估,“服務學習”執行及其困難方法。
區志堅 |
Knowledge | Expertise | Global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