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今教授,中葡關係歷史研究知名學者,潛心於中葡學術領域數十載,在學術界備受尊崇,現於澳門理工大學擔任葡萄牙語博士學位課程主任。他於2011至2019年擔任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副校長期間,負責發展與中國、歐洲及葡語國家的各項關係。此外,他曾是科英布拉集團(一個囊括高度國際化的歐洲歷史悠久大學的協會)的執行委員會成員,致力推動與拉丁美洲、遺產及與合作發展有關的活動。一直致力於搭建中葡文化理解與交流橋樑的他,憑藉豐富的經歷,成為中葡教育關係日益深化的引路人。作為土生土長的葡國人,如何與中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為跨文化的橋樑奠下基石?對中葡合作的發展、機遇與未來趨勢,他又有哪些深刻獨到的見解?
歷史啟航孕育文化
“如果我告訴你,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中文—歐洲語字典,是一本由意大利人撰寫的漢葡字典,你會感到嘖嘖稱奇嗎?”作為研究歷史學的專家,高若今教授講述有關中西文化交融的起源,以利瑪竇神父和魯吉埃里神父編纂的首部漢葡字典典故引人入勝,引領穿越時光隧道,遊歷中國和葡語國家往來的歷史星河。
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交流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當時澳門還是一處小漁村,葡萄牙商旅於貿易期間停泊,由於歐洲至中國的主要航線大都途經葡萄牙,許多歐洲國家人士隨葡人涉足這片土地。葡萄牙航海者抵澳時的繁華鬧市,中西著作的經典精編,都鑄築成跨文化交流的柱石,正如典藏上所記載:“澳門是歐洲人最早學漢語的基地,亦是西式教育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方”,使澳門成為文化熔爐。
今昔學術合作格局
澳門作為當時葡萄牙貿易網絡中的關鍵驛站,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繪製的世界地圖,並以中文標注全球各國,標誌著構建中西文化交流網絡的起點。而語言教育可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澳門成立首間語言學校,象徵著語言教育的正式起步。從1905年至今,有關學術機構不斷完善,如語言及翻譯學院發展成澳門理工大學的學術單位,高教授表示:“澳理大語言及翻譯學院是擁有百年悠久歷史的繼承者,建立於跨越世紀的辦學經驗基石上。”學院為本澳及毗鄰地區的學子提供中葡翻譯及葡萄牙語相關學士及研究生教育。
他指出,葡語國家的情況各不相同,葡萄牙、巴西與中國有較強的學術合作,並與中國達成各項科技創新相關的協議,合作範疇已擴展至科技、語言、航空、農業等多個領域。較為人熟悉的項目,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分別與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雙邊合作,中國企業通過設立研發中心和科技園,支援當地的通訊工程師人才培養,提供創新技術解決方案;中國就莫桑比克發展新農業技術給予支援等。
教育方面,中國援助佛得角建成佛得角大學新校區,亦在非洲及巴西等國家建設大學,而在學術教育合作框架上,不少來自葡語國家的學生赴澳留學。高教授認為:“廣泛的學術合作展現中國與葡語國家間多維度的互動,學生交流的頻繁、內地高校葡萄牙語課程數量的急增等,突顯語言習得和文化理解對中葡關係的深遠意義。”
澳門在中葡紐帶中的角色
談及澳門在中葡建交上的使命時,高教授眼中閃爍著光芒:“澳門在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一直扮演著極為關鍵的橋樑角色。”身處貿易的交匯點,各行各業助力發揮澳門的中葡平台作用,推動在經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合作新浪潮。“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不僅需要平台,也需要瞭解經貿的中葡雙語人才。作為澳門的公立高等學府,澳門理工大學提供各學歷層次的學位課程,吸引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培養善於中葡雙語交流和促進經貿的人才。”對於葡語國家來說,澳門也是開展與中國內地學術交流的重要門戶。“葡語國家遍佈各大洲,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性發展,為學術發展、研究合作和師生交流等帶來無限可能,有利於本澳高等教育邁向全球化。”
抓緊中葡發展機遇
葡萄牙語橫跨四個大洲,融匯九個國家的豐富文化及風俗,從歐洲的葡萄牙到南美的巴西,非洲大陸上的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國,以至亞洲的東帝汶,各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風俗,在歷史、經濟發展和人口基數等亦有差異,要加深與各國的學術交流,需要度身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互動策略。“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網絡,我認為未來擁有巨大的潛力及可能性,多樣性促使語言、創新和發展三者相互融合,而實際可行的策略是至關重要的。舉例來說,為非洲葡語國家量身定制的技術培訓課程,證明對促進合作十分有效,因此必須依據每個國家的具體優勢和需求進行精準對接。”
高教授認為,傳播澳門的新形象是各界的共同努力——澳門不僅是經貿往來的平台,更是科技創新、高新產業、文旅會展基地,在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中突出獨特優勢,向葡語國家展示澳門的轉型和蛻變。他表示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舞台上的位置不容忽視,澳門的研究潛力在於生物醫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等領域,需要讓國際充分認知。“澳門現已建立一個關於大灣區發展的葡語網頁,聚焦在學術合作領域。目前,澳門主要在葡萄牙和巴西,以及一些葡語機構的國際網路上進行宣講,未來應創造更多條件讓葡語國家知道澳門的發展進程,比如世界級的設施、資源和人才。如果推廣得宜,澳門在中國乃至亞洲的獨特地位將能顯著擴大教育合作的範圍。”
中葡情誼的月老
在葡萄牙當地大學工作時,高教授與澳門理工大學有過多次的交流互動,他表示當時澳門理工大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覺得澳理大充滿人情味和活力,而在澳理大工作以來收穫滿滿,認識到很多富有才華的學生。“最大的驚喜是無論是學士還是研究生課程,都有很多高水準的學生學習葡萄牙語專業。學生們在語言翻譯及向外國學生教授葡萄牙語文化文學方面的表現都令我刮目相看。所以,我認為在澳門理工大學的教學經歷十分寶貴,優秀學子源源不絕,促使中葡合作未來一片光明。”
數十年來,他將學術生涯奉獻予中葡歷史研究,是締結中葡情緣的“月老”,是甚麼動力驅使他投身這個領域?“中國和葡萄牙的關係可以追溯數個世紀,時至今日依然緊密,很榮幸能夠在澳門延續一直以來耕耘的中葡學術相關事業,見證著中葡橋樑擴建的偉大工程。”他深信,相互理解是這座大橋的支撐力量:“語言和文化都是基石,在這片多元文化的土壤中,持續加強交流和信任,將能孕育出更多合作的機遇。”
這位歷史學家不僅是中葡學術交流的見證者,更是橋樑建築師,將中葡學術界緊密聯繫起來。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深化落實,高教授預測中國和葡語國家未來不只是貿易合作夥伴,也將在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領域有更多的合作,相信文化和語言的交流和交融,將為不同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中葡建交的歷史星河閃耀璀璨。
文 / 楊子彥.馬雲青(創意策劃人才培養計劃學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