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不同社區中,孩子每天上學踏入教室,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在多元文化學府的走廊上,不同民族語言的學生沉浸於非母語的環境,在學習的旅途中探索語言的多樣性,學習新詞彙的同時,更是掌握學習技巧。澳門理工大學語言及翻譯學院滕鋒副教授獲列入2023年世界頂尖百分之二科學家名單(有關名單由美國史丹福和Elsevier Scopus數據庫編制),同時是中國地區十大語言學家之一。是次與奧克蘭大學專家合作,就語言習得如何影響青年多語者的認知成長發展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內容為我們對這一領域的理解開闢天地,為教育實踐指引新方向。
精通語言的成功要素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就像一張描繪自己思考軌跡的地圖,讓學習者認知自己學習的最佳方式、記憶信息的策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若瞭解自身的學習過程,便能調整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學習效率,是語言學習領域中掌握聽、說、讀、寫的最有效方法。
研究團隊探索來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學生如何隨時間發展他們的後設認知知識和語言技能,以中國115名瑤族學生和108名漢族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四年的追蹤研究。兩批學生每年接受後設認知知識與英語詞彙的測試,所得數據以潛在成長曲線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分析,作為展示學生學習進展隨時間變化的統計手段。
揭示語言學習途徑 塑造未來教室
研究發現,語言學習與發展後設認知知識之間關係密切,隨著學生英語詞彙量的增加,後設認知知識同步加強,而進步的速度和面對的學習情況因人而異,突顯根據每位學生的獨特背景和學習需求來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有關發現對教育工作者具有啟迪作用,打造個性化的教學策略有助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認知,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生。
這項研究意義深遠,鼓勵教育工作者促進後設認知知識和支持詞彙學習,特別是為學生量身訂製教學策略,為將來實施學生語言多樣性的教育改革提供基礎。研究為未來探索開闢道路,強調評估詞彙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必要性。後續研究對全面考量語言知識的多元性、影響其習得的各種因素有幫助,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都能融會貫通全球語言。
發揮澳理大語言優勢 打破教室壁壘
滕教授組成的團隊所描繪的語言世界,跨越學術論文或課堂學習,藉澳門理工大學的研究優勢不斷擴展。澳理大語言及翻譯學院利用澳門多元的文化背景、豐富多樣的語言環境、充滿活力的灣區優勢,塑造語言教研方向。
澳門理工大學憑藉機器翻譯暨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一系列的語言文化研究基地,提升語言相關研究實踐,履行促進語言和文化交流的使命。此外,澳理大與歐盟口譯總司一直保持友好合作關係,是歐盟口譯總司目前在澳門開展合作的唯一高校,自2006年起攜手開展合作,共同舉辦多個培訓課程,培養大批中葡高端口譯人才。
澳門理工大學持續優化教研水平,把學術追求與研究能力互相結合,通過技術創新和對文化的鑽研理解,助力推進語言多樣性的社會發展,發揮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角色,豐富澳門語言人才儲備。澳理大在語言翻譯領域的不斷深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包容,以文化連結各界,與世界對話。
滕鋒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