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粵港澳大灣區

 

一個經濟十分活躍的地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九市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 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輻射範圍包括泛珠三角區域。

  • 灣區總人口為7,270萬 (介於法國和德國人口總數之間)。
  • 地區生產總值:116,002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20發達經濟體之一,超越韓國,接近加拿大。
  • 擁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三大港口: 深圳#4、廣州#5、香港#7。
  • 擁有三個最繁忙的國際機場:廣州#11,香港#13,深圳#26。
  • 佔地面積:56,0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歐洲小國家 (與克羅地亞面積相近),灣區具有較高的連通性和內部流動性。

資料來源: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Lloyd's List維基百科 (訪問日期:2021年7月7日)

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單位:十億美元)

1
美國
20,953.03
2
中國
14,722.73
3
日本
5,057.76
4
德國
3,846.41
5
英國
2,759.80
6
印度
2,660.25
7
法國
2,630.32
8
意大利
2,049
9
大灣區
1,668.86
10
加拿大
1,645.42
11
韓國
1,637.90
12
俄羅斯
1,483.50
13
巴西
1,444.73
14
Australia
澳大利亞
15
西班牙
1,281.48

資料來源:Greater Bay Insight

註:大灣區的資料來自2021年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粵港澳大灣區統計數字》(https://research.hktdc.com/en/article/MzYzMDE5NzQ5)。上述所列國家的資料來自2022年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source/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多樣性與互補性

除了這些數字外,大灣區內還彙集了擁有不同特點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及互補性。

在海運和空運方面,灣區在區域聯通和交通運輸量兩方面擁有世界主要樞紐地位。

 

創新、高新技術及高級服務中心

灣區經濟發展水平於國內領先,包括傳統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港澳高級服務業等。

灣區高等院校、實驗室、科研院所及國家大型科研項目在發展創新及科學知識向經濟成果轉移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發展。

 

國際化程度較高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其中香港作為金融、商務和綜合交通樞紐,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葡語國家平台。灣區是中國與全球聯繫最緊密的經濟區域,也是中國與全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這一切都得益於灣區各地擁有的內部合作傳統和全球歷史聯繫這一共同文化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2019年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導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遠期展望到2035年。參看《規劃綱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