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以創新驅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詞有不同定義,最廣為人知的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又稱布倫特蘭報告)提出。社會不斷變遷,要追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三方平衡,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便需要改變一些固有觀念,推陳出新。
澳門理工大學在可持續發展這片土地上耕耘,以前沿科技、跨學科研究、國際合作作為養分,萌發各種創新和改變的動力,助力建立以科研驅動教育、經濟與文化的生態系統。2024年度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中,澳理大首次躋身全球總榜排名第301至400名區間,成為澳門地區排名最高的高校,當中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業與經濟增長”領域中取得顯著成就,躍升至全球排名第72位及亞洲排名第23位,展現有關方面的積極貢獻和成果獲國際認可。
人工智能+跨學科創新與國際合作
大學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創新解決方案的孵化器。可持續發展涉及多個知識範疇和面向,當中涵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考量,需要整合交叉學科技術來應對全球的複雜問題。跨學科研究可以幫助識別問題的根蒂,借助新興人工智能技術的具大潛力,提供前所未有的高效解決方案。澳門理工大學以人工智能作為催化劑,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多個學科的深度融合,構建跨學科研究平台,通過創新的科技手段解決環境、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難題。
澳理大重視國際合作,積極與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匯聚多國賢能,共同開展前沿科技研究與項目開發,促進瞭解不同國家所面對的可持續發展挑戰,把關注點和影響力延伸到國際層面,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出謀獻策。澳理大亦積極通過與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合作,建立一個互聯互通、共同為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的社群,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大學加入聯合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倡議社群、葡語國家和地區高校網絡等國際性可持續發展組織,掌握最新全球趨勢,發揮高校聯動力量,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環保科技與教育並重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可能較工業化前高攝氏3至5度,人類活動令溫室氣體和空氣中的污染物大增,加劇地球升溫幅度。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澳理大將環保教育納入課程設計,致力培育環保技術領軍人才。知識的種子,需要教育的陽光雨露才能茁壯成長。透過可持續發展通識課程設置、學術講座及實踐項目等多元化形式,澳理大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環保教育體系,從課堂知識到技巧實踐,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環保的認識,激發創新思維。
基於雲端的即時環境監測系統Canarin項目、電動車監控系統、雙攝像水生生物追蹤系統等,都是師生的共同研究成果。Canarin是環保科技研究的其中一個教育成果例證,這項環保科技通過收集和分析環境大數據來實時監測和保護文化遺產,已成功應用於多個文化遺產保育項目中,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擁有三百年歷史的若安妮娜圖書館。Canarin不僅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環境和文化保護的意識。有關系統由電腦學理學士學位課程學生親手研發,由2016年起至今已經歷了四代學生研究和改良,透過親身參與環保科技的研發與應用過程,學生深刻理解環保的意義與價值。
項目的成功,標注澳理大環保科技研究與教育的成長記錄,強化大學在環保科技領域的深厚實力,更讓學生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價值觀,為文化遺產保護、電動車性能提升等方面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語言互通促進全球經濟
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樑,是推動全球合作與經濟商業繁榮不可或缺的連結,促進澳門與國際社會間的無縫對接與合作。澳理大憑藉其百年中葡翻譯教學和研究經驗的深厚底蘊,依托機器翻譯暨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出全球領先、匹配精準且分類細緻的中文與歐洲葡語語料庫,並以此為基礎精心打造“中葡英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平台”,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探索及機器翻譯技術領域取得顯著突破,確保翻譯質量達國際頂尖標準,並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展現超卓效能。
繼語料庫後陸續推出的“中葡/葡中公文輔助翻譯系統”、“中葡英語音即時傳譯系統”及“中葡同傳通”等一系列創新應用,使用神經網路技術,結合多語言識別,為澳門特區政府及全球逾40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和政府機構提供極為便捷高效的語言相關服務,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往來,為國際商貿與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動力,實現促進就業與經濟增長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發揮對全球經濟繁榮與就業創造的影響力。
目前,大學與葡萄牙、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等葡語國家建立友好伙伴關係,實現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進一步深化在文化與經濟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澳理大舉辦世界中葡翻譯大賽,匯集全球翻譯菁英的智慧與才華,為機器翻譯技術的智能化升級累積寶貴的數據資源,同時提供平台促進人才培育和文化交流。這些舉措為推動全球語言互通、文化交融及國際商貿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開物.探勘創意藝術與文化
常言道,閱讀城市的“新陳代謝”,方能融入當地的文化內涵。澳理大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的結合,透過藝術設計和數字媒體等手段活化舊區,並在社區舉辦文化展覽和教育普及活動,積極推進創意藝術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綻放新光彩。最近,藝術及設計學院的學生在《開物.探勘》展覽中展示他們的作品,這些作品是設計學士學位課程中“實驗設計”及“前瞻技術應用”科目的教學成果。兩個新科目鼓勵學生邊走邊學,放下傳統包袱,探索設計教學的新模式,創造出獨特的學習體驗。
在“實驗設計”學科單元中,學生對氹仔舊城及澳門下環兩個社區進行實地考察,設身處地觀察和反思社區的人文環境,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創新的設計項目。而在“前瞻技術應用”學科單元中,學生則探索如何利用創新科技,包括擴增實境、攝影測量技術及編程來開發新的互動形式,如集卡、三維模型展示和虛擬拍照,推廣澳門的美食、手信和旅遊景點。在“氹氹轉集卡遊”項目中,同學們設計一系列以擴增實境技術為基礎的互動體驗,讓旅客可以深入瞭解澳門葡韻樂趣。
氹仔舊城區藝術塗鴉作品
非物質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澳門歷史城區自2005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到此一遊,感受植根澳門的獨特中西文化。澳理大重視豐富的非物質文化保育和傳承,積極推動相關研究工作,收集大量口述歷史相關的資料素材,進行整理和研究,並通過科學的評定和分類管理。澳理大的中西文化研究所與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合作密切,並與多個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一系列研究項目,評鑑和識別出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為澳門乃至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請提供強大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著一個社會的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顯得份外珍貴。澳理大把收集所得的非遺文獻、檔案和圖片,逾百位知識份子與文化傳承者的採訪內容,超過一百萬字的訪談稿進行整理,製作成名為《澳門記憶》的紀錄視頻系列,引人入勝。系列影片題材眾多,涵蓋節慶假日、街道角色、歷史名人等小城大事,不僅提升公眾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也提高他們的文化保護意識。故事化的案例深入揭示澳門文化的獨特性。例如,澳門被稱為“澳門街”而不是“城”,源於澳門開埠初期的一條熱鬧商業街——營地大街,是澳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當時的葡人在此築起居所,逐漸形成商業街的面貌,因而得名。
研究團隊透過區域合作將非遺研究推向國際,近年合作開展的“閩粵非遺項目在東南亞華僑華人社群中的傳承與傳播研究”,被國家教育部列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項目,向國際展示學術影響力。此研究探索閩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東南亞華人社群中的傳承、傳播和創新發展,為海外的多元文化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貢獻力量。
實踐與創新驅動的教育模型
隨著國際上的學術認可不斷提升,澳理大在全球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大學重視實踐操作,鼓勵學生通過實驗、實習和項目合作,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這種方法不僅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在課程設計中,大學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環保科技、語言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至創意藝術等領域結合起來,推動學科間的融合與創新,形成跨學科的教與學傳統與創新思維的恆久傳承。
通過與全球多個教育機構和研究中心的合作,澳理大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和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擴展國際視野。大學注重學生學術成就的提升,更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和環境項目,學生能夠理解和參與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澳理大積極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教育和研究中,鼓勵學生和教師參與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項目,讓全球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