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焦點訊息

金牌與健康蘊藏的科學賽道

https://www.mpu.edu.mo/sprouting/2024autumn/zh/assets/images/25new_1_coverstory1.png體育盛事風起浪湧,巴黎奧運會的精彩歷歷在目,今年又迎來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賽場上運動健兒的揮汗較勁,帶動全城揮灑熱血。運動競賽背後,潛藏著另一場鮮為人知的科學競賽——培育頭號種子的方法,澳門理工大學正是其中的推手之一。作為澳門體育領域的教研先驅,大學致力利用科研培養頂尖運動員,並延伸至促進全民健康和推動體育管理的創新發展。無論是打造奪金選手、推動全民運動,還是參與國際體育盛事,澳理大走在體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前沿。

 

科學化訓練成就冠軍之路

2016年里約奧運會,國家運動員吳敏霞在跳水項目中奪得金牌,那年她31歲,以出色的技藝力壓群英,成為中國史上首位獲到奧運“五金”的女將。成功背後,除了努力不懈的練習,還要克服種種傷病折騰,這些都需要科學化的訓練與全方位的支持。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教授高炳宏,當時身處奧運備戰的一線團隊,在訓練基地支持運動員奪金。

高炳宏教授是國家體育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曾參與六屆奧運會和全運會的備戰過程,他所開發的“6+2”訓練質量監控系統,為備戰重大比賽的精英運動員訓練提供科學化的保障,成功幫助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系統涵蓋六大核心模組監控,包括身體機能狀態、訓練負荷、運動能力、訓練方法、心理狀態,以及專項技術等的監控、分析與評價,再以恢復與營養、傷病防治與體能訓練兩個方面作支撐,全方位監控和調節運動員的訓練表現。

通過實時追蹤運動員的生理指標,系統確保訓練強度與身體狀態相匹配,避免過度訓練或訓練不足。系統還能診斷運動員的技術與體能短板,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技術動作,提升競技水平。心理狀態監控模組幫助運動員調節心理壓力,提升比賽表現,而恢復與營養模組則提供科學的恢復方案與營養建議,確保運動員長期健康。

高教授的研究推動體育科學的理論發展之餘,更為國家競技體育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持,多年來協助國家隊在跳水、賽艇、帆船、自行車和鋼架雪車等奧運項目奪牌。高教授分享這套系統如何幫助吳敏霞備戰2016年奧運會,提到賽前一個月的關鍵時刻,吳敏霞練習時撞到跳板導致腿部裂出大傷口,團隊一方面結合傷病治療和機能監控,讓傷患能盡快康復,同時作出心理調控,減輕因受傷而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最終幫助她奪得奧運冠軍。

https://www.mpu.edu.mo/sprouting/2024autumn/zh/assets/images/25new_1_coverstory3.png

 

吳敏霞的故事,只是運動員萬千故事的一隅。運動員在長期訓練中,容易出現過度訓練的風險。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副教授時慶德針對這方面作出研究,開發出運動員訓練生理及生化監測技術,建構基於心率變異分析、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標,以及心理評量的多維度評估體系,該技術應用於澳門精英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監控項目,顯著提升訓練科學化程度,使運動員能適時調控訓練內容,減少過度練習和受傷,以更佳狀態備戰多項大型運動賽事,鋪平奪金之路。

澳理大體育領域的科研團隊,在運動員的身心和飲食等方面苦心鑽研,近年特別關注運動心理訓練與運動員表現的關係,務求找到持續優化運動員表現的方法。研究團隊揭示完美主義的正反兩面,積極面能促進心理健康與表現優化,消極面則可能導致焦慮和心理壓力;他們還評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正念訓練方法如何提升運動員的心理靈活性與專注力,為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提供科學化的策略。

競技運動分毫之爭中,研究團隊揭開另一個關注點:蛋白質攝取的策略是突破極限的隱形推手。研究發現植物蛋白雖能促進肌肉修復,但在提升爆發力與瞬時表現上,動物性蛋白質更具顯著優勢。針對耐力運動領域,將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結合補充,可加速肌肉肝醣儲備,大幅縮短恢復週期。這些研究為不同項目運動員的客製化營養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助他們在連續賽事中維持巔峰狀態。

 

讓運動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就像運動員在賽場上奮勇爭取勝利,每個人都同樣在自己所選擇的賽道上努力打拼,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成就任何事情的基本,而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4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未能達到世衛建議的運動標準,呈現缺乏運動的趨勢。然而,現代人工作生活繁忙,抽時間運動實在不容易。

時慶德和聶金雷副教授與研究團隊近年探索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短暫而高效的運動,例如在辦公室工作歇息間可以去爬樓梯,透過這樣的“運動零食“(Exercise Snacks)可增加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量,讓更多人輕鬆培養運動習慣,改善久坐毛病,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團隊長期深入研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對運動能力與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證實它比傳統中強度持續運動的形式,更能提升運動能力,改善肥胖者內臟脂肪、代謝穩態及自主神經功能。這種運動模式時間短、效能高,成為現代人忙碌生活中的理想運動選擇。

https://www.mpu.edu.mo/sprouting/2024autumn/zh/assets/images/25new_1_coverstory3.png
 

運動除了有益身體,對大腦和心理同樣有不少好處。專注於運動認知與腦可塑性研究的王瑩瑩副教授的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既能增強體能,也能顯著提升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功能,與大腦健康關係密切。王副教授鑽研運動對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積極影響,像乒乓球這類四肢自由活動的開放性運動,能提升認知能力,對大腦的運動感知系統和語言理解系統都有好處。對於在日常生活經常忘東忘西、溫習背書記不牢的情況,不妨嘗試培養運動習慣來改善。

王副教授主持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為小學、中學和大學生構建心理健康評估系統,目的是偵測學生的壓力源,再透過運動遊戲設計改善心理健康。學生壓力源不外乎考試焦慮、家庭衝突、朋輩關係等,瞭解壓力預警等級後開出“運動處方”,如每天30分鐘跳繩或慢跑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從而顯著降低心理風險。此項研究成功幫助學生在學業與身心健康之間找到平衡,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

運動的好處不計其數,有趣的宣導方式可以幫助提升運動力。澳理大學生事務處每年舉辦校園活動運動月,培養學生健康的運動習慣,活動邀請專業教練進行指導,透過多元化的運動體驗,全方位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全民體質監測助健康城市建設

除了培育個人的運動習慣外,宏觀地掌握全民健康大數據也十分重要。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研究團隊連續五度協辦由澳門特區政府體育局主辦的“澳門市民體質監測”,活動每五年一次,收集澳門市民的體質數據,以瞭解市民體質的階段性變化,為體育、教育、衛生與社會工作等範疇提供相關政策參考依據,藉此推動健康促進工作,提升市民體質。

時慶德與聶金雷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度參與2025年澳門市民體質測試工作,包括執行體質測量、監測質量把關,以及數據錄入等。他們匠心獨到,為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悉心設計測試項目,從而對他們的健康作出實用性的指導,例如在兒童學生組監測中增加脊柱側彎檢測,以提倡學生保持正確的坐姿和適量的運動;針對老年組,監測中特別增加評定肌少症的相關指標,包括小腿圍及六米步速等,以進一步通過肌肉質量及功能評定長者是否出現肌肉減少而導致失能等情況。

澳理大在全民健康領域的努力,體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社會責任感。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讓運動科學走進社區,成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https://www.mpu.edu.mo/sprouting/2024autumn/zh/assets/images/25new_1_coverstory3.png
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中)、澳門理工大學校長嚴肇基(左一)及一眾主禮嘉賓主持“澳門市民體質監測”啟動儀式

 

培育複合型人才促進大健康產業

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粵港澳三地舉行,屆時國家級頂尖運動員匯聚澳門,這項國家盛事搭起體育競技的舞台,是展示澳門體育管理能力的絕佳機會。

澳理大一直是澳門體育人才的搖籃,除了培養大批精英運動員、體育教師、運動健康師、體育科研人才外,在體育產業管理方面,同樣是人才輩出。開辦的學位課程在科目設置中涵蓋體育管理學、體育營銷、體育活動組織與實施等,培養一批批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的複合型體育人才,為各類賽事的成功舉辦提供堅實的後盾。

澳理大把體育學科發展延伸至體育管理,致力於推動體育盛事與產業的發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大學積極與全球頂尖體育院校和機構合作,推動體育科學的國際化發展,並為體育產業創設更優條件。

近年來,澳理大與上海體育大學攜手合作,在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運動科技與創新碩士學位兩個新課程的基礎上,聯合培養運動科學及體育科技人才。兩個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幫助學生在澳門、內地及國際舞台上發揮所長。通過與全球頂尖機構的合作,體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的水平不斷提高,讓每個人找到活力和適合的運動節奏,助力澳門打造成為競技體育與全民健康之都,推動體育事業的全球化發展。

https://www.mpu.edu.mo/sprouting/2024autumn/zh/assets/images/25new_1_coverstory3.png

 

Top Top